《草木人间》学张艺谋_陈凯歌,却成了东施效颦的四不像
摘要:
昨天黑夜告白官宣开机潘粤明和王鹤棣平番惊倒了一大片人大家眼里潘粤明的实绩论早期有三国演义京华烟云白蛇传论近期也有白夜追凶和鬼吹灯系列草木人间的宣发跟电影内容一样没什么关联各管各的就...
昨天《黑夜告白》官宣开机,潘粤明和王鹤棣平番惊倒了一大片人。大家眼里,潘粤明的实绩论早期有《三国演义》、《京华烟云》、《白蛇传》,论近期也有《白夜追凶》和《鬼吹灯》系列。
《草木人间》的宣发跟电影内容一样,没什么关联,各管各的。
就像导演引以为傲的山水语言,顾晓刚在视听方面确实有两把刷子,开场如画卷般展开,结尾又如画卷般闭合。
云卷云舒之间有沟口健二动态画卷美的电影美学之风,但顾晓刚进行了本土化,将情与景融入中国的山水之中,山水电影便有了山水情。
可这种情与电影却十分不搭,故事与视听完全处于割裂状态,各自为主。
不像沟口健二,画卷的开与闭是为人物服务的,能从构图、光线、摄影等方面看出角色的心理、动机、行为。
而《草木人间》呢?景是美的,图是规整的,但借景抒情没有,视听没有情绪化的表达,仅是单纯的景。
顾晓刚没有陈凯歌、张艺谋的能力,却得了他们的“病”,想要创造属于中国电影的山水电影语言,但成了空中楼阁。
如在《黄土地》中,那些打破常规,让地平线不在黄金分割点的构图,突出的是人对天与地的发问,问皇天后土,根在哪,未来在哪。
反观《草木人间》,出现的漂亮的塔,美丽的山与水,朦胧的画面,都无此功能,只有山水,没有语言,如果剃掉故事仅看山水倒是一部不错的写实纪录片,可这是电影。
山水视听很虚浮,那故事呢?还不如它,都是口号,没有基础,空洞无聊。
故事来源于目莲救母,导演设计了一个传销的底子来类比地狱,母亲中了贪嗔痴,与饿鬼搏斗中终成饿鬼,着了传销的魔,无法回到现实。
在儿子的救赎下最终清醒,就像人如草木坠入人间,清浊驱污,赶走猛虎,于大自然中净化心灵,导演想要表达的是草木人间,六道轮回,返璞归真。
可东拼西凑了太多东西,反而让意象与禅意皆成虚无。
教人拒绝传销的目的没达到,尽是咋咋呼呼,歇斯底里,跟低级恐怖片似的,只知道拽无休止的jump scare。
本以为能像《孤注一掷》一样,在情绪推动上起到一定的警戒作用,怎料成了行为艺术的舞台剧,连情绪价值都不具备。
蒋勤勤的迷失与觉醒就像龙卷风,来的太快,几乎没有铺垫,虽为目莲救母,但摧毁传销的不是目莲,而是他们内部的自爆。
母亲片尾的醒悟也不是得益于儿子的相劝,只是因为儿子把她背到了山上,她见天见地见自己,内心的饿虎消失了,然后就正常了。
陈建斌跟吴磊一样都是工具人,甚至删掉陈建斌这个角色都无关紧要。
无非就是把钱母撵跑吴苔花变成金兰力劝吴苔花加入传销卖足力贴,反正结果是一样的,过程还变得稍微顺畅了些。
可现在这样,高不成低不就,说它是剧情片,文本稀碎,节奏堪忧,说它是情绪片,激不起半点涟漪,枯燥无味,观影真是如坐针毡。
说它是文艺片,全篇就前后两段吴磊的自白,加之山水的画面还有点文艺腔调,中间一大段与文艺根本不相干,色调明暗,色彩表现的突然变化也充满了分裂感,像一只被人强心拼在一起的四不像。
也许导演的理想不是拍传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目莲救母仅是载体,人生一世,草木一春,来如风雨,去似微尘的意境才是真正的主旨。
导演拍出这种超凡脱俗的思想升华了吗?仔细琢磨倒是能看出一点,但也是力所不能及的拧巴,想的很好可能力有限落不了地。
换句说话,《草木人间》是个有点漂亮的皮囊,以为自己说几句人生格言,配个风景图,用个文艺字体便是参透了人间,殊不知这就是不自知的自我感动。
如同KTV里的陪伴组,长得确实好看,身材也不错,听了《消愁》,朋友圈发了句“一杯敬朝阳,一杯敬月光”就当成自己看了许多书,实则张口就是哥,碰一杯。
这类借助山水传达意境的华语导演并不是没有,胡金铨就是一个。
他在《空山灵雨》中讲了多个禅意小故事,再以《大乘起信论》为主线将其串联起来,辅之行走、山水与光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看完一部电影,看到贪嗔痴与清空安宁,即便不是通文达理之人,难以慧明识德,但故事的结尾依旧能给人启发,众人争夺的《大乘起信论》经盒其实空无一物,皆得因果报应。
最后为除祸端,“流犯”邱明将经卷付之一炬,把师父早已印好几十份的《大乘起信论》文意送给他人,而后剃度、诵经,镜头拉远,僧众盘坐,“阿弥陀佛”声响起,画面由地向天,完成重生。
这是胡金铨的解法,景、意、故事是一体的,顾晓刚是四分五裂的。
就像片名一样,把茶拆为草木人间,独立发展,临了却没能将其组起来,让这杯茶变得不好喝。
查看原图 2.32M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