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真实自我

芯流财报:速腾毛利率转正背后,激光雷达的硬伤与解药

真实自我 04-08 144
芯流财报:速腾毛利率转正背后,激光雷达的硬伤与解药摘要: 韩女团自从出道以来备受瞩目顶着防弹少年团师妹的名头开启了组合活动也打破了一些记录然而新曲却被曝出出现了大量性暗示的元素不仅如此紧接着还有网友发现其导演的个人社交平台上出现了大量含有...

韩女团ILLIT自从出道以来备受瞩目,顶着防弹少年团师妹的名头开启了组合活动,也打破了一些记录。然而,ILLIT新曲MV却被曝出出现了大量性暗示的元素,不仅如此,紧接着还有网友发现,其MV导演的个人社交平台上出现了大量含有男凝视角的内容,让人感觉特别不适。

摘要:速腾聚创的营收增长越来越依赖ADAS这一市场,但同时,市场上的“价格战”愈发激烈,激光雷达的单价大幅下降,并且高昂的费用也不可忽视,这些都导致了激光雷达公司的“增收不增利”。

从产业链视角来看,激光雷达的位置略显尴尬。

其上游是元器件供应商,由于有较高的产品通用性,竞争格局较好。而下游车厂作为大客户,议价能力强。置于中间位置的激光雷达厂商,没有外援可请,议价上也处于弱势。

可以说,激光雷达的未来扑朔迷离——既有行业内卷下的格局变换,也有外部应用场景的快速更迭。

此外,芯片半导体供应链的波动严重影响了速腾的BOM成本,并进而影响其毛利率。实际上,毛利率的变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芯片供应链的状况。

速腾聚创的降本与盈利,取决于其芯片自研的进度与力度,也取决于其如何尽力改善激光雷达的商业模式。不妨做一个大胆的预测,未来的激光雷达公司,或许不会依靠卖雷达赚钱,而是通过整合芯片与软件算法、打通软硬件,成为汽车等产品智能化关键子系统的服务商而取得长足发展。

以下是正文:

01

2024年1月5日,速腾聚创在香港正式上市,成为今年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企业。作为首家登陆香港资本市场、继禾赛科技之后国内第二家达成IPO的激光雷达公司,其市值近200亿港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激光雷达企业,甚至超过了市值第二和市值第三的两家公司之和。

图片来源:速腾聚创官方微信号

然而港股的流动性严重不足。由于速腾聚创尚未被纳入港股通,其换手率和每日交易金额相对较低,股价其实经不起大规模的抛售。

2023年,速腾聚创交付了25.6万台激光雷达,同比增长349.12%,摘得全球销量之冠。第四季度销量15.1万再次刷新记录,同比增长545.30%。光是12月单月便交付7.22万台,刷新了全球激光雷达月交付纪录。

其中,应用于ADAS的车载激光雷达年交付量从2020年的300台激增到至2023年的24万台,占到同期出货量的九成以上。

数据来源:速腾聚创公司招股书

结合招股书的数据来看,速腾聚创的成长路径和“激光雷达第一股”——禾赛科技很像。

两家公司都利用车载业务来拉动营收增长。招股书中声明:

“尽管于2020年、2021年及2022年,我们的大部分收入来自用于机器人及其他的激光雷达产品,但用于ADAS应用的激光雷达产品的收入贡献百分比一直在增加,并于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超过机器人及其他领域的收入。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我们来自ADAS应用的产品与机器人及其他产品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44.7%及26.7%。”

而禾赛科技在2023年Q1,ADAS激光雷达更是占据销量的80%。

公司的营收增长越来越依赖ADAS这一市场,但同时,市场上的“价格战”愈发激烈,激光雷达的单价大幅下降,并且高昂的费用也不可忽视,这些都导致了激光雷达公司的“增收不增利”。

对于车企客户来说,选择供应商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就是价格。车厂内卷,势必带动配置一并内卷。于是激光雷达厂商们不得不以价换量,“卖一台亏一台”已经是业内常态。

三年多时间,两家公司产品价格均缩水了百分之八十多。

根据招股书,2020-2023上半年,速腾聚创ADAS激光雷达的平均售价从22500元/台下降到3700元/台。2019年-2022年Q3,禾赛科技激光雷达装置的平均售价分别约为1.74万美元、1.27万美元、7700美元、3100美元。

2020年到2023年,速腾聚创亏损总额从2.21亿元扩大到43.37亿元。就毛利率来看,2020-2022财年毛利率分别为44.1%、42.4%、-7.4%,2023年中报毛利率为1.94%,同比下降72.2%。

速腾聚创财务指标 数据来源:Wind

02

2024年3月27日,速腾聚创交出了上市后的首份业绩报告。2023财年,速腾聚创的总收入达人民币11.2亿元,同比增长111.2%。

2023年毛利约为0.94亿元,2022年同期为毛利亏损0.39亿元,毛利率从2022年的-7.4%增加到2023年的8.4%。经调整净亏损约为人民币4.34亿元,同比收窄22.8%。

公司实现了毛利率的正向转变,说明其硬件销售已经达到了规模效应的临界点。具体而言,公司的销售额已经足以覆盖其制造成本,即物料清单(BOM)成本,这是一个积极的财务表现。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激光雷达后市的发展是否依旧能够坚挺,速腾所涵盖的雷达品种是否足够齐全,是否可以抵消其他激光雷达(如4D成像雷达)崛起带来的冲击。

数据来源:速腾聚创2023年年报

从收入构成来看,车载ADAS激光雷达产品在2023年的收入是7.77亿元,同比增长384.6%,占23年总营收的69%,进一步成为营收主力,毛利率从2022年的-101.1%收窄至2023年的-5.9%。

数据来源:速腾聚创2023年年报

虽然车载ADAS激光雷达产品的毛利率有显著改善,但仍然为负数状态,整体毛利率从负到正的扭转,主要依靠的还是非汽车行业激光雷达44.3%的毛利率。

非汽车行业激光雷达的收入显著增长,毛利率虽然高,但是行业的一大特征是客户数量多且分散,市场体量仍不够大。由速腾聚创2023年年报披露的数据来看,来自其他行业的收入在减少。

图片来源:速腾聚创2023年年报

因此非汽车行业激光雷达的毛利率转正恐怕难以持续。进一步地,如果非汽车行业的毛利率下滑,势必将带动整体毛利率进一步下降。

此外,公司的净利润仍然处于持续亏损状态。2023年速腾聚创净亏损43.31亿元,同比继续扩大107.62%,“增收不增利”的处境仍在继续。

从产品来看,速腾聚创已暂停生产用于机器人场景的雷达品种RS-LiDAR-16,高毛利的非车品类因为不容易起量,反而被放弃了。

毛利率高的产品、业务在收缩,这不是一个好的迹象。

图片来源:速腾聚创2023年年报

并且,与上年相比,速腾聚创的现金有所减少,同时经营现金流也持续流出,这些迹象均不容乐观。

图片来源:速腾聚创2023年年报

贸易应收款大幅增加,速腾聚创的应收账款高达收入比重的37.1%,因此收入质量有待提高。

03

从产业链视角来看,激光雷达的位置略显尴尬。

其上游是元器件供应商,如激光器、探测器、芯片、光学部件等。由于有较高的产品通用性,竞争格局较好。例如Lumentum等供应商在激光器等关键元器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激光雷达厂商在采购这些关键部件时往往缺乏议价空间,国内的企业如炬光科技通过自主研发和并购LIMO,形成了“产生光子”和“调控光子”的完整技术布局。

因此,芯片半导体供应链的波动,实际上严重影响了速腾的BOM成本,并进而影响其毛利率。实际上,毛利率的变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芯片供应链的状况。

图片来源:速腾聚创2023年年报

而下游车厂作为大客户,往往有着较强的议价能力。置于中间位置的激光雷达厂商,没有外援可请,议价上也处于弱势。

因此,自研芯片成为激光雷达厂商的一个可行的战略。然而,激光雷达厂商如果一下子自研全部核心芯片,投入又太大,于是只得采取渐进策略。速腾聚创正是这一战略的典型代表。

但在未能完全掌握核心芯片及其零部件供应链的情况下,厂商难以显著降低BOM成本,进而影响毛利率的提升。价格战只能说是无奈之举,为将来赢得回旋空间。

激光雷达厂商主要面临来自两方面的“夹逼”。

一方面,激光雷达厂商面对与同行的激烈竞争,正在研产销三方面下大功夫。

速腾聚创是全球最早布局自主芯片技术的激光雷达公司之一,推出了R、M、E三大激光雷达平台,覆盖了从机械到固态的多种激光雷达产品。公司还在开发支持超长检测距离的F平台激光雷达产品,预计2025年推出。此外,公司的研发开支在2023年达到6.35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加107.6%。

软件服务也是速腾聚创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软件服务的规模化收费对其而言是一大挑战。

与智驾芯片方案相比,激光雷达软件服务的收费模式较为有限。此外,人力服务支出的刚性特点使得在无法额外收费的情况下,财报的表现可能不尽如人意。

这一点在国内车厂尤为明显,其通常只在关键子系统如智驾系统上支付一定的开发费用,而对于激光雷达厂商的其他服务可能不愿意支付额外费用。激光雷达厂商出海、开拓海外车企,或许能够部分解决这个问题。

当期人力支出与商业模式的不匹配,四成的研发人员其实都是面向未来、做算法软件服务和芯片开发的,却不产生直接效益,这是激光雷达厂商必经的道路,也是必须忍受的痛苦。

图片来源:速腾聚创2023年年报

图片来源:速腾聚创

但另一方面,激光雷达的前路迷雾重重。车企的价格战倒逼着激光雷达成本一降再降。然而即便降得再低,也不是所有车企都会买账。一些车企选择将车载雷达“拒之门外”,另一些车企选择自研,这些都对激光雷达厂商造成不小的冲击。

激光雷达的一个存在的很重要的原因是智驾越往高阶走越需要。

图片来源:速腾聚创2023年年报

但号称激光雷达“平替”的4D毫米波雷达正在推向市场。虽然量产还未成熟,但其已足够在低阶自动驾驶层面应用。与激光雷达相比,4D毫米波雷达的性价比足够诱人——以2022年公开资料显示的激光雷达价格1000美元为参照,4D毫米波雷达价格约为激光雷达的1/10,这足够吸引海内外厂商提前布局。

目前,速腾聚创并未公开宣布涉足4D成像雷达的研发或生产。因此,如果4D毫米波雷达逐渐推向市场,速腾聚创的雷达基本盘可能受到冲击,激光雷达厂商本质在经营一个雷达的盘子,或许不应该受限于特定的品类。

在理想L9搭载的AD Max辅助驾驶系统中,有1颗禾赛科技的AT128半固态激光雷达,以及1颗4D毫米波雷达。

如果低价的4D毫米波雷达逐渐占据更多市场占有率,激光雷达的用量或将被挤占。

更为激进的是,特斯拉美国工厂生产的Model 3 和 Model Y 车型曾使用纯视觉系统。

不论是激光雷达还是毫米波雷达,特斯拉将车载雷达完全拒之门外。虽然后来特斯拉又用回了毫米波+摄像头的路线,但马斯克始终认为软件和算力才是自动驾驶的未来,激光雷达等硬件技术只是累赘。

并且,当智驾方案转到端到端范式之后,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便不是必备的了。这对激光雷达厂商而言也是最大的风险。

此外,激光雷达本质上是一个由芯片等多个精细零部件构成的子系统,生产制造的壁垒并不高,关键是达成规模效应降本。

如果大车厂都志在自研并逐渐铺开,那么三方雷达厂商只能做中小车厂的生意,而中小车厂的抗风险能力又比较差,这样的行业格局就会比较堪忧。

目前,比亚迪正在对外大量招聘激光雷达技术研发工程师,包括激光雷达电路研发等多个岗位。

图片来源:职友集网站

比亚迪素来注重关键零部件自研。在激光雷达领域,比亚迪已经开始布局并计划大规模生产。比亚迪声称要把单车激光雷达的成本降至900元以下,这一价格点远低于当前市场上的激光雷达产品,如果实现,对第三方雷达厂商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芯流财报:速腾毛利率转正背后,激光雷达的硬伤与解药

可以说,激光雷达的未来扑朔迷离——既有行业内卷下的格局变换,也有外部应用场景的快速更迭。

速腾聚创的竞争对手也不容小觑。不管是禾赛科技,还是新入局的比亚迪、大疆车载、吉利控股集团参股的亿咖通,激光雷达市场的技术战与价格战仍在继续。

不妨做一个大胆的预测,未来的激光雷达公司,或许不会依靠卖雷达赚钱,而是通过整合芯片与软件算法、打通软硬件,成为汽车等产品智能化关键子系统的服务商而取得长足发展。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