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独特魅力

封面评论|点“*试用”被套路扣钱,产品条款要合乎大众认知惯性

独特魅力 04-03 669
封面评论|点“*试用”被套路扣钱,产品条款要合乎大众认知惯性摘要: 一种名为炸包玩具的网红玩具它已经流入校园周边的文具店受到中小学生的追捧这种玩具外包装各异但主要以手雷鞭炮等造型为主捏捏之后会爆炸并带有刺蒋璟璟当下天*试用元享天等已经成为很多招揽用...

一种名为“炸包玩具”的网红玩具,它已经流入校园周边的文具店,受到中小学生的追捧。这种玩具外包装各异,但主要以“手雷”“鞭炮”等造型为主,捏捏之后会爆炸,并带有刺

□蒋璟璟

当下,“7天*试用”“1元享7天”等已经成为很多App招揽用户的重要手段。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掉进App“*试用”“低价享用”陷阱的消费者不在少数:有的点击“*试用”后即默认开启包月包年套餐;有的“低价试用”并宣称低价续费,结果续的是高价套餐;有的*试用期界定模糊不清,隔段时间第二次点击即默认支付一年会员费。(法治日报)

付费使用,是很多App最便捷的商业变现路径。以往,此类App一般都采取“基础功能*,高阶功能收费”或者说“部分内容*,专属内容付费”的策略。然而,从近来的趋势看,不少App纷纷转向了“全面收费”的模式,也即“付钱了才能用”。在这套新的游戏规则内,“试用”就变得尤为重要。对于用户来说,这是判断App好用与否的重要依据。而对于开发者来说,“试用”也是一个揽客、说服的过程——既然供需双方都非常看重“试用”环节,理论上,本不该有太多摩擦才是。

封面评论|点“免费试用”被套路扣钱,产品条款要合乎大众认知惯性

只是,从现实反馈来看,原本各取所需的“试用”环节,却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了“单方面的做局下套”。“原本说是*试用三天,订阅之后直接扣款了,不提前告知”“只点了一下*试用后面直接扣费,多次申请退款被驳回”……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诸如此类的投诉层出不穷。这事实上说明,所谓“试用乱象”,并非孤例,而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规模化存在的消费陷阱。“强收费”软件与“试用圈套”的组合,让人防不胜防,中招者不在少数。

复盘相关案例,我们会发现,其内在的操作路数,实在是似曾相识。就形式上说,其就是大玩文字游戏,故意制造“同一‘试用’,不同理解”的微妙场景。消费者所以为的“*试用”,是顾名思义的那种;而App开发者所主张的“*试用”,则是“购买一个月至一年的服务,*前几天”——更准确地说,这更像是某种“满减”“满赠”,其与普罗大众所熟知和默认的“*试用”,存在明显背离。

一方面是利用思维惯性来制造“认知偏差”,另一方面则是利用格式条款来放大“信息不对称”。在很多案例中,一些App标注“*试用”的字体非常大,而“到期自动续费”的字体则很小,且放在不显眼的位置;有的App则完全没有关于到期自动续费与否的提示。凡此种种,可谓是煞费苦心、有备而来,之于此,很难指望通过消费者个人尽到“注意义务”来避坑。更重要的,还是进一步明确行业标准、压减模糊空间,让那些明显有悖常识的厂商版“*试用”套路再无生存空间。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